1.技術成效
羊肚菌冷棚栽培可以實現(xiàn)每667m2鮮菇產量基本達到200 kg,且羊肚菌產品質量較佳,投入成本比日光溫室栽培降低1/3。該技術還可應用于采用冷棚種植的櫻桃、葡萄等果樹,與果樹進行套種,可充分利用樹下空間和生產的空閑期,從而增加生產效益。羊肚菌冷棚栽培技術在北京、河北、河南等地累計推廣333.3 hm2(5000畝)以上。
2.羊肚菌冷棚栽培技術要點
2.1 栽培品種
研究表明,多種羊肚菌已可以人工栽培。目前,我國用于商業(yè)化栽培的羊肚菌主要是梯棱羊肚菌(M. importuna M. Kuo, O’Donnell & T. J. Volk)、六妹羊肚菌(M. sextelata M. Kuo)、七妹羊肚菌(M. eximia Boud.)等黑色品系。各個種的羊肚菌特性有所差異,例如梯棱羊肚菌耐低溫性稍好,子囊果菌肉較厚、耐貯運;六妹羊肚菌耐水性好、產量高。從栽培管理的難易程度來說,建議使用產量相對較高、抗逆性較強的六妹羊肚菌。
2.2 栽培季節(jié)
羊肚菌屬低溫型真菌,其菌絲生長最適宜溫度為15~22 ℃,子囊果分化溫度為10~12 ℃,子囊果最適宜的發(fā)育溫度為12~16 ℃;因此,依據菌絲體和子囊果生長發(fā)育的最適溫度條件,華北地區(qū)采用冷棚種植羊肚菌時,于9月播種,高海拔宜于10月上旬播種,低海拔低宜于10月中下旬播種(以當地平均氣溫不超過20 ℃為依據),翌年4—5月份采收羊肚菌。
2.3 土質要求
冷棚內的土壤以中性、富含有機質、透氣性良好的土壤為宜,但要注意,連年種植羊肚菌會造成土壤中雜菌和蟲害發(fā)生嚴重,造成產量降低;因此,羊肚菌需倒茬種植。
2.4 栽培流程
(1)翻地做畦
平整土地前每667 m2撒施30 kg生石灰消毒,然后使用旋耕機深翻1遍土壤,整理平整。按照棚長方向(南北向)做陽畦,畦面寬0.8 m、高15 cm,畦間溝寬0.4 m。
(2)調節(jié)土壤含水量
播種前澆足底水,待水滲入土壤不粘手時(土壤相對含水量在30%~50%)開始播種。
(3)播種
先在畦面上開3條深10 cm、寬15 cm的“V”形溝,然后將羊肚菌栽培種從菌種瓶(袋)中挖出,揉碎成顆粒狀,均勻撒在溝內,之后用耙子將溝摟平,再用土覆蓋菌種。菌種用量為0.6~0.9 kg/m2(折幅17 cm×長度33 cm菌袋,每袋裝濕料質量約2 kg,每667 m2為200~300袋)。播種完成后用微噴澆水調節(jié)土壤含水量,以40%~55%為宜。
(4)覆膜
羊肚菌覆膜發(fā)菌技術具有保濕、防澇、避光、保溫、抑草的作用,可減少噴水用工,控制“菌霜”的過度生長,提早出菇,并且實現(xiàn)定向出菇。特別適用于北方地區(qū)羊肚菌的冷棚栽培模式和南方露天栽培或簡易設施栽培模式。
覆膜主要以普通農用地膜為主。為了起到發(fā)菌期增溫和出菇期防草的作用,宜選用黑色地膜。覆膜后在地膜卷上打孔,以起到通風換氣的作用,防止畦面溫度過高,也可在鋪設地膜前用10號轉頭按照間距15 cm或20 cm的距離在整卷地膜上打孔。注意每打3~5個孔需要將轉頭在冷水中降溫1次,防止轉頭摩擦過熱燒結地膜。
(5)補充營養(yǎng)袋
播種后10~15 d,菌絲長滿畦面后開始產生分生孢子,即出現(xiàn)“白霜”。此時需要補充營養(yǎng)袋。營養(yǎng)袋補充(也稱外援營養(yǎng)袋補充)技術是羊肚菌大田(室外)栽培得以進行的關鍵。
營養(yǎng)袋內培養(yǎng)料需要為羊肚菌菌絲提供充足的養(yǎng)分,一般使用小麥為主要營養(yǎng)來源物質,每667 m2約使用小麥400~800 kg。培養(yǎng)料內還需加入稻殼、石灰等原料,配方為69%稻殼、30%小麥和1%石灰。營養(yǎng)袋所用塑料袋的規(guī)格一般為15 cm×30 cm(折幅×長度)。裝好的營養(yǎng)袋裝入編織袋或筐內進行滅菌,常壓滅菌時100 ℃保持8 h,高壓滅菌時121 ℃保持2.5 h。使用時,將營養(yǎng)袋縱向的一個面用釘板打20~25個孔(打孔深度以刺破塑料袋為宜,孔徑5~8 mm)。然后將營養(yǎng)袋水平放置在畦面上,使打孔的一面緊密地貼到土面。每667 m2用量1 500~2 000袋。
營養(yǎng)袋放置后,2~3 d可以看到白色的羊肚菌菌絲通過小孔深入到袋內,開始分解吸收培養(yǎng)料的養(yǎng)分。約40d后,可看到營養(yǎng)袋內的麥粒變得干癟,說明養(yǎng)份被菌絲吸收比較徹底。
(6)發(fā)菌期管理
播種之后進入發(fā)菌期,以控制發(fā)菌環(huán)境的溫度和濕度為主。保持畦內土壤含水量在40%~55%,過干可通過噴水保持。在棚膜外覆蓋1層遮陽率為75%的遮陽網或草簾。通過調節(jié)遮陽物和通風口開閉,使棚內溫度控制在13~20 ℃。
進入12月中下旬,氣溫達到冰點以下。此時,通過澆水使土壤含水量在40%左右,然后使土壤自然凍結,進行越冬。壓嚴地膜,關閉大棚通風口,防止大風吹干畦面。
(7)出菇期管理
3月初,讓棚內土壤自然化凍,使菌絲恢復生長,進一步促進營養(yǎng)物質向菌核內運輸、積累,等待溫度合適后進行出菇管理。當畦面白色分生孢子褪去,表明羊肚菌菌絲達到生理成熟,即將進入出菇期。
3月中下旬將覆蓋在畦面的地膜支起來,支成拱形,然后澆1次大水以刺激原基形成。具體為:向畦面均勻噴水,至土壤相對含水量達到40%;若溝內積水超過12 h,可人工引流排出;調節(jié)遮陽物和通風口開閉,使地表溫度控制在10~12 ℃。水刺激后,讓畦面適當通風干燥有利于原基形成。
當畦床表面出現(xiàn)白色水浸狀球形物,即為羊肚菌原基,直徑約1~2 mm。此時,適當增強光照,棚內溫度控制在15~20 ℃,地溫控制在7~12 ℃。3~5 d后原基頂部開始突起并呈現(xiàn)灰色,連接著土壤的基部開始膨大,即進入了子囊果的發(fā)育階段。當羊肚菌子囊果生長到1 cm左右時,開始分化出菌蓋和菌柄明顯形態(tài)特征。子囊果在發(fā)育到2cm之內時,很容易由于外界溫度、濕度等環(huán)境的變化發(fā)生敗育,管理上需要加以注意。在此期間,通過控制遮陽網或草簾的收放、大棚通風口開關從而控制棚內溫度在10~22 ℃。注意在大棚出入口搭建防風帳,避免干冷風直吹。采用噴水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50%~60%;每天使用微噴噴水3~5次,做到少量勤噴,以保持空間環(huán)境的空氣相對濕度在85%~95%。
當子囊果發(fā)育到3 cm以上時,繼續(xù)控制棚內溫度在10~22 ℃;通過噴水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30%~55%,保持空間環(huán)境的空氣相對濕度在85%~95%;每天掀開小拱棚上的部分地膜2~3次,進行通風換氣,使二氧化碳濃度控制在1 μg/g以內,以防止子囊果發(fā)生畸形,造成菌柄過長;調節(jié)棚上的遮陽網厚度,將光照強度控制在600~800 lx。
(8)病蟲害防治
棚內潮濕的環(huán)境易發(fā)生霉菌、盤菌、黏菌等雜菌,以及菇蚊、菇蠅、蛞蝓、跳蟲等害蟲;此外,營養(yǎng)袋培養(yǎng)料中有麥粒,容易發(fā)生老鼠、鳥啄破營養(yǎng)袋或造成營養(yǎng)袋移位。羊肚菌的病蟲害防治必須采取“預防為主,綜合防治”的方針。首先播種前對土壤進行殺菌、殺蟲。發(fā)菌過程中控制溫度在20 ℃以下,以防止營養(yǎng)袋感染雜菌。營養(yǎng)袋易被鏈孢霉、綠霉、曲霉、毛霉等雜菌感染。一旦營養(yǎng)袋污染嚴重,立即揀出。
出菇過程中注意通風,避免溫度高于25 ℃可有效防止子實體畸形及生理性病害。在通風口和人員出入口設置防蟲網,掛置黃板,防止外來蟲源飛入??筛鶕x的喜水習性,在發(fā)生跳蟲的地方用小盆盛裝加入農藥的清水,待跳蟲跳于水中后再換水繼續(xù)誘殺,連續(xù)幾次,將大大減少蟲口密度。對于蛞蝓可人工撲殺或在其活動場所撒食鹽驅殺。
(9)采收
一般原基分化后7~10 d,菌蓋長至6~10 cm,寬2.0~3.5 cm,呈錐形,頂端稍尖,菌帽表面為不規(guī)則長方形凹陷,縱向排列,淺褐色,棱脊顏色較凹陷處淺,即可采收。成熟的羊肚菌子囊果需及時采摘,若不及時采摘,極易造成羊肚菌過熟,商品性狀質量下降。
采收時用手捏住羊肚菌根部,用刀沿地表切下即可。同時用刀片刮掉根部泥土放在框內或籃內,然后直接保鮮銷售或低溫烘干存放。